金融才市全线飘红 上海银行业人才战打响
|
发表时间:2006/8/31 浏览 1774 次 |
“对于在华外资金融机构来说,2005年的主要工作是布局,把关键的‘棋子’布好。2006、2007年,外资机构将迎来用人高峰。”渣打银行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彭海涛曾这样描述未来。
按照WTO协议,金融业距离开放仅剩下半年左右的时间,外资金融机构骤然加快了在国内攻城掠地的步伐。上海银监局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上海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又新增了12家,使代表处总数首次达到了100家。不难看出,一场银行领域人才争夺战已经打响。
金融才市全线飘红
从加速参股中资银行、增设分支机构,到快速推进本土化进程,外资银行整个过程都在不断招兵买马。种种迹象表明,随着外资银行抢滩中国的步伐加快,用人高峰也随之提前。
招募触角四处延伸
为尽快打开中国金融市场的大门,外资银行几乎不遗余力。汇丰先是入股平安,接着又以17.5亿美元收购中国交通银行19.9%的股份;荷兰国际集团以约17亿人民币收购北京银行19.9%股份;高盛、安联和运通三大金融巨头联手投资中国工商银行30多亿美元;苏格兰皇家银行则以31亿美元购买中国银行10%的股权;建行则向美洲银行出售了9%的股份,价值30亿美元。
从加快设立外资银行分行到参股中资银行,再到积极拓展中间业务,外资银行加紧了对中国市场的渗透。据上海银监局透露的信息,截至2006年3月末,上海有外资银行营业性分支机构87家(包括1家货币经纪公司和2家外资汽车金融公司),3年净增机构25家,其中2005年新增营业性分支机构18家。上海银监局还表示,目前还有4家外资银行分行和5家外资银行支行正在筹建。
正因为如此,外资银行对人才的需求量正在成倍增长,近期的招聘中更是加上了“海量”二字。记者从招聘网站上发现,渣打、花旗、汇丰、恒生、三菱东京日联银行等外资银行正在招聘中,招聘范围覆盖上海、深圳、广州、北京、成都、厦门等近20个城市,几乎所有的岗位都没有人数限制。同时,招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厦门国际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等许多中资银行也在大举揽才,岗位几乎涉及银行所有业务部门,包括客服部、信用卡部、理财部、信贷部、风险管理部等。
外资银行先声“夺”人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接受了北美十大银行之一的加拿大皇家银行捐赠的“加皇银行奖学金”。业内人士指出,作为刚进入的中国的外资银行机构,加拿大皇家银行已经在为打开中国金融市场而进行人才布局。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加拿大皇家银行首席运营官芭芭拉毫不掩饰对金融人才的渴求:“加拿大皇家银行一向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通过捐赠奖学金以激励学生取得优异成绩,也希望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能够为金融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人才培养似乎永远跟不上行业的发展。如今,外资银行布局中国的步伐几乎是超速的。以上海为例,短短两天之内,上海就增加了3家外资银行的支行:5月30日,汇丰银行在上海外籍人士聚居的古北开出上海的第五家支行;5月31日,恒生银行在上海的第四家支行——安福路支行也登台亮相;而在5月的最后一天,星展银行的苏州分行也掀起了红盖头。
这仅仅是一个序曲,汹涌的扩张大潮已经蓄势待发。星展银行主席许文辉表示,未来将着重拓展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走廊的业务和网络。目前,星展已在东莞、福州、杭州和天津设有代表处。就在上周,印度最大的商业银行——印度国家银行在上海开设其首家在华分行,同步展开人才招聘计划。
“股权”、“高薪”大比拼
与其说是场人才战,不如说是场“财力”大比拼。中资银行招人许以“股权”,外资银行则直接用“高薪”。外资开出的价码通常高出中资几倍。如果挖的是中资银行高层,外资银行动辄许以200万元人民币左右年薪。
外资银行给予高薪诱惑
外资金融机构高速扩张,随之而来的是对本土金融业人才近乎狂热的需求。
“这几个月来,已经有不下7家银行来找过我了,它们主要是香港地区和新加坡银行,也有一家欧洲银行,基本上都是委托一些专业猎头公司来跟我谈加盟的条件。有一家港资银行的总行部门总经理甚至亲自飞到上海来跟我见面,姿态非常迫切。”某外资银行信贷部经理张强(化名)告诉记者。
“外资银行挖人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张强说,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外资银行搜索目标已经从管理骨干向专业人才覆盖,例如零售业务、公司业务、资金交易等业务骨干;手法也日趋丰富,包括猎头寻找、私人介绍、公开招聘不一而足。据他透露,他所在的团队中,从中资银行跳槽过来的多为“熟人介绍”。
上海俊通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