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公司适合你
|
发表时间:2006/9/28 浏览 1336 次 |
首先说公司规模。在一些求职者心中只要公司名声大、有气派就行,而往往这种公司是人才辈出。如没有真才实料很难发展,恐怕只剩虚名。转职最理想的情况是,到制度完善,并能在公司内担任有前途的职务。如果希望在稳定的大环境中逐步发展,随着个人在组织中的资历而晋升,并不坚持从事那一种职务,此时不妨考虑规模教大的合资公司,国企一些大型企业能符合这种要求的也不少。
即使都是外资企业,企业文化也各不相同。如在美国公司工作,你是公司的一员,你有权力说话,有权力发表你的意见。因此在面对一个美国上级时,你不一定事事都唯命是从,如果你有比上级更好的想法和意见,你完全可以成为对方的"上级",对方反倒会佩服你;但要知道对方有不肯服输的脾气,假如你的意见是对方早已考虑过,一旦提出来经不住推敲,那就毫无价值。所以在美国公司工作,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面对一件事,要先想想如果让自己来处理该会怎么做?
美国人不爱谈家世,由于出身不好在社会上得不到相应的职务而自感羞愧这类状况,对于美国人来说是不存在的。他们也不希罕上辈留给他们的家业。靠上代留下的遗产过日子,他们并不感到光彩。他们从小就有独立的习惯,虽然很多人信仰上帝,但是很少有人相信"命中注定"。美国人还爱与人攀比,如果你有一辆汽车,那么我就要想办法拥有两辆,即使只有一辆,那么牌子也要比你好。攀比又是竞争的动力。公司也常常给所有的员工提供公平竞争的舞台。在美国从上到下,大家在竞争的舞台上地位都是平等的。
美国人做事很实际。自己付出了劳动,就要相应地得到报酬。这些都可以在双主开始合作之前谈清楚,同意则干不同意则罢。如果老板让你加班,你可以当着老板的面把你加班的条件说清楚,事情部是这么简单。而且这种做法会得到美国上司的称赞。因这行为极具商业意识,小到个人,大到公司。在工作中制定工作计划,提出有关方案,一定要注意,这些方案在打败竞争对手后,能不能为公司创造财富。这是非常重要的。虽然美国人很重视投资,但投资后的回报是有期望值的。
此外,工作时精力充沛,开朗爽快,无拘无束;与别人商谈,永远称呼"我们公司"。这些特点都是与美国人融洽的最良好的润滑剂。
英资机构则十分重视员工的个人修养,尤其对学历背景及工作经历十分关注。若求职者毕业于名牌院校,或曾在知名企业任职,应聘成功率会大增。英资公司要求员工做每件事都严谨而规范,一言一行都要谨慎、有礼,不可大大咧咧。 日企用人的缓速慢行完全不同于欧美企业和国企的用人特点。这一点也是沿袭了日本企业的论资排辈的思想。即使是非常优秀的应届毕业生,从一张白纸到得到系长(科长)的职位,在日本企业里起码也要四年以上时间。而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以松下为例,松下(中国)有著名的"特称升格制度","特称"就相当于国内的技术职称考试,包括主担当、副参事、参事等等,特称跟岗位工资直接挂钩,这是松下总公司的传统;"职位"包括系长、课长、部长等等,直接跟津贴挂钩,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部分。在软硬件两方面具备了公司规定的严格条件以后,才能获得被推荐资格,经历笔试、面试、定课题、7-8个月的努力、发表工作过程和结果等一系列复杂过程以后,才能最后被决定是否提升特称。所以,在松下提升一次特称,通常要有1年左右的考察期。
在欧美企业里,习惯于当时的劳动全部用钱来支付。而日企则是将员工在职期间的一部分薪水留在退休以后再支付,这样就保证了公司员工在退休以后仍然有生活上的保证。据在日企供职6年的张小姐说,日本企业的月薪一般在2500至6000元人民币之间,另有公司会给录用者缴纳"四金"。年奖金、住房基金、住房补贴、伙食补贴、交通费、带薪休假等福利措施,也都非常周到。
拥有悠久历史的日本企业是很喜欢用"白纸"一样的人的,所以应届毕业生在日本找工作选择余地会很大。由于日本的教育体制同中国类似,都是不特别强调应用性,因而使得日本著名企业的员工培训体系非常庞大而细致。
此外,日企的招聘往往是从性别、年龄到工作背景都有非常明确的要求,但是日本企业在招聘员工方面一向很"矜持",它们不喜欢参加大卖场式的人才招聘会,认为那样既影响公司形象,又容易在人多眼杂中暴露公司机构,所以日本企业习惯于猎头服务或通过求职网站发布招聘信息。
在公司选择方面还要注意,大部分用工企业都要求应聘者须具备2-3年工作经验,有的甚至更长。按专家们的意见,应届毕业生可以尽量先去那些"开放型的公司"(用人机制更灵活)锻炼,这些公司不保守,敢于尝试新的用人方式,也敢于使用新人。甚至有些公司还非常欢迎新人,他们招进新人后再进行培训上岗,其目的在于培养人才。
另外不要一味 |
|